馄饨,形如弯月,起初也是用于祭祀的。直到宋代,每逢冬至节,市镇店肆停业,各家包馄饨祭祖,祭毕全家长幼分食祭品馄饨。富贵人家一盘祭祀馄饨,有十多种馅子,谓之“百味馄饨”。南宋后,馄钝转入市肆食店作点心卖了。
馄饨为面食小吃,南方北方都有,但各地对馄饨的叫法,却有些“混沌”。如四川叫“抄手“,广东叫“云吞”,福建叫“扁肉”、“扁食”,北京、上海等地始叫“馄饨”。据《清稗类抄》记载:“馄饨,点心也,汉代已有之。以薄为皮,有襞(音:臂,泛指衣服的皱纹)积,人呼之曰绉纱馄饨,取其形也。”
作为馄饨,多半以面皮、肉馅为主,再佐以盐、胡椒面、味精、酱油、化猪油、香油、葱花及高汤,相信大家都吃过。但要有人问,你吃过“抄手”、“云吞”、“扁食”、“扁肉”……,可能没几个人敢说“yes”。我国地大物博、历史悠久,向来有十里不同风的说法。南北馄饨的叫法各异,风味也不尽相同。
北方馄钝大约是吃饱肚子用的,面片厚,馅也大。不过受南方影响,北方小吃摊上卖的馄饨往往已是薄皮小馅的了,汤很窄,用香菜末,紫菜,虾皮,盐,味精,酱油冲出来的。
南方的馄饨薄皮小馅,是用竹签粘上一星肉馅卷出来的,煮开了象金鱼百褶的尾,半透明。馄饨汤很宽,用小葱末、胡椒、盐、味精和一小粒猪油冲开,有一种很世俗的清香,但绝不带北方馄饨汤里稀释过的酱油的怪味道。上海把这种清汤馄饨叫作“绉纱馄饨”,可以用来淘饭吃。